- 詳情
- 下載地址
- 同類熱門
- 推薦專題
迷你地鐵完整版是一款極具創意的極簡風格模擬經營類游戲,此次推出的版本為資深玩家精心優化的完整解鎖版,所有城市地圖均已開放,無需額外解鎖即可自由選擇心儀都市開啟建造之旅。完成基礎教學后,你便可立即投身于全球各大城市的軌道交通規劃中。在這款2025年全新升級的《迷你地鐵》中,你將用簡潔的線條與幾何圖形構建高效、流暢的地下交通網絡,應對日益增長的城市出行壓力。

游戲亮點
作為城市的地鐵總設計師,你需要從零開始打造一個能夠適應快速擴張都市節奏的公共交通系統。
初始階段,城市僅設有三個站點,你的任務是逐步增設新站,并科學布局線路連接,盡可能縮短通勤者在路上的時間成本。
每個站點的候車容量有限,一旦乘客積壓超過承載極限,就會引發擁堵危機。因此,必須通過精密的線路設計和資源調配來維持系統穩定運行。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新增站點越來越多,客流結構也愈加復雜,對地鐵網絡的靈活性與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你需頻繁調整既有線路布局,最大化運輸效能。每周可獲得有限的新建設資源,如何分配這些關鍵資產,將直接決定城市交通系統的成敗。
游戲優勢

1、界面設計簡約清新,視覺風格極具現代感,在輕松氛圍中體驗策略規劃的樂趣;
2、音效細膩且富于變化,不同操作動作配有專屬反饋聲音,增強沉浸式交互體驗;
3、關卡難度逐級遞增,考驗玩家的空間思維與動態應變能力,每一次決策都至關重要。
怎么玩
我們將從“站點、時間與乘客”三大核心要素入手,幫助新手快速掌握地鐵運營邏輯。接著深入解析資源類型與線路搭建規則,最后明確失敗機制。目標只有一個:打通所有節點,構建多線并行、換乘便捷的立體化地鐵網,讓每一位市民都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一、《迷你地鐵》三大核心要素:站點、乘客與時間管理
在規定周期內,將帶有特定符號的乘客運送至對應形狀的目的地站點,是整個系統運作的核心。
1、地鐵站點
各類站點象征城市中的功能區域(如住宅區、商業區等),會隨城市發展隨機出現在地圖各處。

2、乘客需求
站臺旁的小圖標表示乘客數量及其目的地,只有將其送達相同圖標的站點才算完成運輸任務。
3、時間控制
屏幕左上角顯示當前周數與累計客運量,支持暫停、減速或加速時間流動,便于精細操控。

每過一周,系統將提供一次資源補給機會,但具體選擇何種資源由玩家自行判斷,策略性極強。

二、地鐵建設可用資源詳解
游戲中共提供五種關鍵資源:列車(含普通機車與高速新干線)、車廂、換乘樞紐、隧道/橋梁以及線路本身。
① 車輛類型
目前有標準機車和新干線兩種,后者僅出現在大型城市地圖中。單條線路最多配置四輛車,車輛可在不同線路間自由調撥。

② 車廂擴容
每條線路限四輛車,可通過添加車廂提升單車載客量,緩解高峰壓力。
③ 換乘樞紐
部署樞紐可顯著增加站點容納人數,有效預防因人流堆積導致的游戲終止。
④ 過河設施
跨越河流必須使用橋梁或隧道,否則線路無法連通。若斷開跨河段,多余設施可回收再利用。
⑤ 地鐵線路
代表當前可獨立運行的線路總數,各線路以不同顏色區分。線路兩端可無限延伸,也可首尾相連形成環線。
1、新建線路:長按起點站并拖動至其他站點即可創建線路,途經多個車站時自動串聯。
2、延伸線路:在線路末端的T型接口處按住并拖向新站點,實現線路擴展。
3、刪除操作:
移除單個站點:長按線路并在目標站點停留一秒,即可斷開該點軌道。
刪除某一段:從線路末端T口劃向上一站,可清除該區間;連續劃回起點則整條線路消失。
刪除整條線:點擊右側已開通線路欄中的“X”按鈕,立即移除該線路。

4、線路調整:長按現有線路進行拖拽,當靠近某站點時可將其納入該線路,靈活重組網絡結構。
三、失敗判定機制
當某一站點乘客滯留超過6人并持續一定時間,其外圍將出現灰色警示圈,標志著站點癱瘓,游戲隨之結束。

實用技巧分享:
1、【預留機動運力】
面對偏遠站點突發客流,可臨時開辟專線直達主干網,待運輸完成后撤線,提高響應效率。
2、利用暫停功能進行線路修改,避免在運行中遺漏重要站點。
3、低負載期可加速時間推進,快速進入下一周獲取資源;高負荷時段則放慢節奏,密切監控各站點狀態。
臨時專線法——應對邊緣站點的有效策略
經常游玩《迷你地鐵》的玩家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正當線路井然有序時,地圖邊緣突然冒出一個新站,迫使你拉長主線接入,結果造成線路繞行、站點密集、交叉重疊等問題,嚴重影響整體效率,最終導致系統崩潰。
觀察發現,多數地圖存在以下規律:
1、圓形與三角形站點分布廣泛,數量眾多;方形站稀少,通常僅有1–4個;特殊形狀站點往往唯一且位置偏僻。
2、圓圈站乘客流向多樣,主要前往三角或方塊站;三角站乘客基本只去圓圈站;方形站因稀缺成為換乘中心,極易擁堵;特殊站則因位置孤立加劇換乘壓力。
3、中后期站點激增而資源受限,盲目串聯所有站點反而降低效率,尤其在挑戰極限模式時更為明顯。
為此,推薦采用“臨時專線”戰術。
所謂“臨時專線”,即針對遠離主網的孤立站點(尤其是圓圈或三角站),單獨派出一條備用線路將其直連至樞紐站(如方形站)。待車輛滿載出發后,即可撤銷該線路,列車將繼續沿原路徑運行至終點。
雖然操作稍顯繁瑣,但在沖刺極限模式時極為有效。
實施步驟:
1、至少保留一條空閑線路及一輛機車(建議預留雙車一線一隧,提升調度靈活性)。
2、優先整合核心區站點(如方形站、特殊站),強化主干網絡運輸能力。
3、優先處理乘客最多的孤立站點,建立臨時連接,發車后及時拆除。
4、圓圈站出發的臨時線宜接入三角或方形站,三角站則優先連附近圓圈站。
策略目的:
1、減少主線穿河次數,節省隧道資源;雙車配置可實現輪替發車,提升專線效率。
2、強大的主網支撐更多臨時接入,避免因集中疏導引發二次擁堵。
3、降低整體換乘頻率,縮短接駁距離,優化通行體驗。
適用場景(常規模式):
1、用于挑戰柏林、開羅、奧克蘭等城市的極限模式解鎖。
2、前期資源緊張階段的應急調度。
3、后期個別站點疏導補救。

“臨時專線”的核心理念在于:將分散需求集中處理,隔離偏遠站點對主系統的干擾。
它不同于傳統“站站必達”的思路——后者追求全覆蓋,容易導致線路臃腫;而“臨時專線”更像高峰專車或接駁巴士,精準輸送,改善局部微循環,短期內高效利用資源。
盡管該方法更適合常規模式,且終局可能出現大規模擁堵場面,但它對于攻克某些極限挑戰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例如,紅色線路是唯一經過星形站的通道,同時串聯大量圓圈站,部分站點相鄰過近,且所有換乘必須經由方形站完成,由此帶來四大問題:
1、單線運力受限(最多四列車),加車廂也有上限;
2、下游站點常因列車跳站而積壓乘客;
3、停靠站點過多,周轉效率低下;
4、所有前往星形站的乘客均需在方形站換乘,極易造成瓶頸。
往往未達目標前便已爆站。此時,“臨時專線”便成為破局關鍵。

附錄-極限模式解鎖條件:
倫敦:使用不超過一條隧道,達成1000客運量;
巴黎:運營線路不超過三條,達到1300;
紐約:方形站連接線路不超過兩條,完成1600;
柏林:每條線路僅允許一列機車,達成1000;
香 港:每條線路停靠站點少于八座,達到1100;
大阪:持續運營九周以上;
圣彼得堡:僅在一條線路使用隧道,達成1500;
蒙特利爾:運營線路不超過四條,達到1700;
圣保羅:僅允許環形線路存在,完成1200;
開羅:每條線路最多附加一節車廂,達成1500;
奧克蘭:最多使用兩條隧道,完成1600。
創意模式
本版本特別加入全新“創意模式”,讓你擺脫限制,自由發揮想象力!在此模式下,你可以任意編輯任何地圖上的站點布局,調整密度與類型分布,打破圓形站點泛濫的局面。
機車、車廂與換乘樞紐不再設數量上限,所有線路開局即全部解鎖,且每條線路可部署更多列車,真正實現理想中的完美交通藍圖。



































